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听力障碍不仅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也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据研究调查,中国人口自2015年至2050年期间,人口总数将不断下降,70岁以下的人口将逐渐减少,70岁以上的人口逐渐增多,中国老龄化现象逐日凸显。
而在庞大的中国人口基数中,有一群特殊群体,即听力损失人口是我们关心的重中之重。据预测,5岁以上听力损失总人口逐年增加,至2050年底,约有2亿9千万,而70岁以上的老人约占2亿。
四、导致“抑郁”
当您开始焦躁于听不清别人对话,当您开始隔离社会,个人存在感变得越来越微弱时,一种焦躁和抑郁开始油然而生。有的人甚至会出现轻生的念头!
五、“心脏问题”
根据中国听力学网报道,美国和很多国家的研究已经表明,听力损失与心血管疾病(CVD)是有相关性的。其中2002年在美国威斯康星州进行的听力损失流行病学调查,其结果显示:有心血管病史的受试者耳蜗功能损伤的可能性比没有相同病史的受试者要高出约54%。
六、“痴呆症”
有很多研究表明,听力损失与老年痴呆症是有相关性的。甚至有研究表明,听力损失患者,其听力阈值每增加10dB,其罹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相应会增加20%。听力损失不光是听觉器官的损伤,也直接影响患者的中枢神经以及大脑信息处理的能力。随着听力损失越来越重,大脑接收到的声音制激量越来越少,大脑的活动能力就会慢慢丧失,从而罹患老年痴呆症,因此人们常说老年人“十聋九傻”。
尽管老年性听力损失现象如此之广泛,给老年人带来的危害如此之大,但许多老人都认为老年人听力下降、老眼昏花是正常的生理衰老现象,是常见老年病。因此,相当多的老年人都选择自己默默承受,为了不让家人和孩子担心,老人们拒绝听力补偿佩戴助听器。
那么老人家们的常用搪塞推脱之辞又有哪些呢?
表现一:“别担心我,我没有聋,我听得到”
解析:
“听得到”和“听得清楚”是完全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很多老年听力损失患者的言语分辨和理解能力差,常常“只闻其声,不解其意”。比如,她可以听到孙女在对她说话,但是说话的内容,她却一点也听不清楚,更难说理解。长此以往,像小孙女一样的家人又怎么愿意再与她说话?
另外还有些老人家担心为了听力补偿而佩戴助听器被别人看到笑话,所以宁愿自己听不到,也不要佩戴明显的助听器。这也是老人家不承认自己有听力损失的原因之一。但这点老人家们大可放心,现在听力补偿的技术已经非常先进,“隐形助听器”的产生,非但不会损伤老人家的残余听力,而且能满足老人们众多的个人隐私的需求。
表现二:“我这么大岁数了,听不到更好,耳根子清静”
解析:
一种自暴自弃的说法,其中也可能是老人家考虑家庭、个人经济等综合因素的一个借口,如上听力损失给老人带来的危害有目共睹,耳根子清静了,老人家的心理未必能真的清静。用进废退的道理谁都懂,如若长期听不到,不与人交流,俗话叫做“一聋三分傻”,听不到声音给老人家带来的危害可想而知。
倘若自己都没办法照顾自己,思维缓慢,“一聋三分傻”,又哪里来的能力来照顾好别人呢?所以貌似“躲清静”,实质上是忽视自己的一个体现。只有自己好,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和能力去帮助、照顾自己所爱的人们。
表现三:哪台助听器贵,哪台助听器的“效果就不好”
“我这么大把岁数了,还花那么多钱配助听器做什么? ”
解析:
可怜天下父母心,老人家们一辈子含辛茹苦拉扯儿女们长大,老来也是想省吃俭用给孩子们攒钱,所以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哪台助听器贵,哪台助听器的“效果就不好”的老人家,通常是把儿孙的需求放在首位,自己的退休金给儿孙花都可以,就是舍不得自己再多花钱。所以这一点,孝顺的儿女们一定要心领神会,体谅老人家们的良苦用心,知道老人家为何不肯为自己“耳背”的耳朵验配助听器的真实原因。
众所周知,人与外界沟通的途径有三种:视觉、听觉和触觉。无论哪一条途径发生障碍,都会影响人们获得信息的能力,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老人家的听力损失也正是如此,这其中也包括现已年迈的老母亲们。
作为母亲,她为家庭琐碎付出的更多:
年轻时为了幼小的孩子们,哺乳的艰辛,起早贪黑的劳作,不辞辛劳、不计付出;
中年时为了孩子们的成人呕心沥血,斑斑华发早生,衣带渐宽不悔;
到了本以为可以含饴弄孙的晚年,却发现此时的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不懂子女们每天盯着电脑笔记本和手机就是工作,不明白为什么足不出户就可以买飞机火车票,她们生活得战战兢兢,深知子女们工作赚钱的不易。
因此她们不会告诉子女们自己腿脚不舒服,不会告诉子女们自己牙疼得睡不着觉,不会告诉子女们自己听不清......
所以我们要正确了解老母亲的真实需求,老人家的勤俭、付出都是为了家庭和子女,所以作为子女,我们更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以实际行动帮助老人。
烟台助听器专家建议:
一旦发现老人有听力损失,则应选择正规渠道进行听力康复。选配助听器是一种有效的听力康复方案,合适的助听器并经过专业的验配调节,可以帮助老人们重返有声世界,从而有效地防止老年抑郁或/和老年痴呆等的产生。